查看原文
其他

共读竺可桢日记(3)·1937年 3月13日

竺可桢日记(1937年 3月13日)

【原文摘录】

服务和享受

(竺校长1937年3月13日在上海澄衷学校的演讲节选)


有许多人说:“学校像一家工厂,学生是其制造品。”但兄弟以为学校根本不能拿工厂来做譬喻的,虽然有一部分是相像的。因为工厂制造出来的东西,如钉子,汽车,打字机等......在初出厂时是很好的,簇新的,而日子一久,就要渐渐破败。学校培植人才,决不是这样,因为学生的前途,是无限量的。可是有许多像工厂的学校,其学生在毕业时似乎还好。出校后就像銹钉子一样,被空气逐渐腐蚀,历世愈久,廣化愈深,终成不可用之物,这样决不是好教育。所以我们对于教育方针上,必须十分注意于学生的人生观,加以严格训练,我今天讲的题目,即侧重于这一点。


享受就是享福,我们听到家乡父老常对子弟们说:“养儿防老,积谷防饥,你们成家立业以后,我们可以享福。”差不多中国社会间,一切生儿育女、婚丧嫁娶,无不从这一点发展开来,由此可见享福观念,在中国社会已根深蒂固了。这种享福观念,细细研讨起来实在是基于一种哲学的,但并不是发源于孔子,却是起于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中所说的“福兮祸所倚,祸兮福所伏”,“明哲保身”及“知足不厚”等话,结果养成消极、退让、为己,只知享福,不肯劳动的一种普遍性。这种现象,在以前闭关时代,固可偷安一时;然处今日二十世纪竞争时代,却弊端立见了!


(一)不肯作事。我说中国读书人用手,只用在写字和吃饭的时候。譬如学农科的大学生,叫他脱了鞋袜,赤了脚,到田里去实地工作,他们就不能了。这样做事,是决不会好的。我曾入美国农科大学,当时挑牛粪马粪,锄地播种,都曾亲历的。在美国,全校同学莫不如是。其实不如是,不能得耕种的经验。因此挑粪锄地,实际是和做大总统做国府主席一样荣耀,同以服务人群为目的,决无可耻的。所最可耻的,却是依赖父母或亲友生活而不能自己独立的人。这种依赖的观念,就是为享福。如果我们只知依赖享福,而不服务的话,我们的民族就很危险了。


从前外国人看轻我们,说我们中国的工业,一定不能像日本的发达。因为日本人到外国去考察工业的,总是问机器的构造、材料等,预备自已制造的;而中国人考察工业,却问机器的转运、价格等,由此可见日本人讲劳动,而中国人却只讲享受的。


我们不要看轻日本人只会模仿。要知道世界上无论何事,最初都从模仿而来的。学生学帖、学画,工匠使锉、用锯,都是模仿。可是学字却可超过字帖,工匠技艺竟可胜于其师,此所谓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日本现在各方面的出品,都已超出英美之上,棉织品等已可输至印度及非洲;而中国生产速度,尚逗留在十七八世纪的阶段,而消耗程度,已成二十世纪最摩登的了,故人超年年增加,此为不服务的第一害!


(二)不管事。昨天是植树节,中国人提倡植树以来,已有廿多年了,年年植树,到处无林。要知道植树不一定种下树就算了,南京在北极山所植之树,约有三十万株,到现在活的,却只有二千多株。原因固然很多:天然的原因,像山石上不容易生根,野草没人夷除,夺树木的营养;人为的原因,如树未长成,被人偷拔,或被人摇撼,或被牛马践踏摧残。种种原因,结果,二十多年植树,活的不到百分之一。假使人人能爱护林木.则人为剥削当然减少;天然原因亦可避免,森林自易长成。然而只知权利,不知义务,没有服务的观念,所以只管自己,不管他人,无责任心了。又如上海电车上卖票员的揩油,在表面即说损害不及国人。这句话,以为他揩外国电车公司的油,不揩我的油,我们不必过问。结果卖票的揩油,影响到公司营业收人的减少而增涨票价,这还不是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吗?这是不负责不管事的第二害!


(三)无进取心。老子说的“明哲保身”,“知足不辱”,平常人说的“少年老成”,以及我们享福的观念,都是使我们没有进取心的原因。欧战时的福熙、霞飞都是七十开外的人,他们都有马伏波老当益壮的气概,努力服务,终身进取不怠,所以能致国家于隆盛,这不是偶然的,像我们这样老大,天天努力于享受,父诏其子,兄诫其弟,只配灭亡,不得生存!


再如江浙两省学校的毕业生,往往只想在京沪一带就近家乡谋事,不肯到稍远的广东、云南、黑龙江、新疆等处去开展,大多数以为路太远了,无异充军,视为畏途。这种没有进取精神,也就是所以失去东四省的原因。一般人以为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,因为苏杭的物质享受丰富,安土重迁,不甘进取了。殊不知东四省的矿产、农产、林产都是中国最好的;而苏杭人口繁密,谋事不易,他们宁可守株待兔,不愿鞍马长征,不是要享福是什么?再看到历史上如班超“投笔从戎”,马援“马革裹尸”之精神,多么伟大;而今日学生,都只想毕业、做生意、娶妻生子,最后享老福,老死床上。一人如是,人人如是,全国国民都如是,所以我说东四省之失,我们也应负一部分责任!假使我们青年,今后能一改前非,奋勉其进取心,则此后疆隅失地,不难恢复了。这是我希望于诸位同学的一点微意!




读后感】

竺老所批当时大学生之风气,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谓中国大学盛产“精致利己主义者”,享受着社会最优等之资源,却以为是理所应当,只为享福,而从未想过服务社会,回馈社会。


所有人都想着避风,谁来做那个港呢?一个系统,若只有能量的输出而无能量的输入,这个系统最终唯有崩溃。同样,一个社会,若只有无尽的享受而无人愿意服务,这个社会也终将走向毁灭。


竺老的日记中谈到,享福观念在中国社会是根深蒂固的,所谓“养儿防老,积谷防饥”,皆为中国式的哲学阐发。可我仍见在泱泱千年之华夏土地上,为学者不仅有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的孔老夫子之辈;殉道者亦不乏“虽枯槁不舍也”的墨子之流;入仕者也不啻心明“知难而退,非人臣事君致身之道也”的林则徐之侪。而我亦见如今之青年志于天下苍生,从“白衣天使”“守关将士”到“边陲村官”,有人白袍在身,携一腔热血阻击病魔;有人身着戎装,怀一心赤诚镇守四方;亦有人面朝黄土,捧一抷青春撒向原野!


揆诸当下,虽是部分国人有着“消极退让为己”之缺点,却仍有千千万之国人挺着中国的脊梁,“有一份光,发一份热”,愿为暗夜中的萤火,“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,萤烛末光增辉日月!”

——强基生科2101 陈泉宇 万祎


纪念竺可桢校长系列

1.共读竺可桢日记(2)·1943年3月10日
2.共读竺可桢日记,传承科学家精神

3.怀竺老风骨,续求是精神 | 纪念竺可桢校长诞辰132周年

鸣谢 | 浙江大学档案馆 张淑锵

排版| 廖

责任编辑|尤释卫

审核 | 卢佳颖 许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